新民晚报 费元洪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一个不断上行的旋律,被深深迷住。很快我知道了它选自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歌名叫《大教堂时代》。接着我又迫不及待地聆听了剧中的其他歌曲。因为唱的是法文,很多我不明白,但这些旋律却能让我久久地心潮澎湃。入睡前,我可以听至深夜。当我不得不将耳机摘下时,那些旋律依然萦绕在我脑海,挥散不去;上班路上,我可以一路听着走到单位。当时我就是这么痴迷。毫不否认,这些来自法国的音乐仿佛有魔力,一进入耳朵,就会牵着你不放。
后来我又听到了另一部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它给我带来和《巴黎圣母院》同样的激动,有些歌甚至更为激动。这两部音乐剧虽然都来自法国,有法国特有的韵味,但风格却不同。《巴黎圣母院》像诗人,将一首首诗篇向你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却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它的音符大多是柔软的进入,哪怕是强烈的情绪,也是用传染的方式,像橡皮筋一样慢慢将你拖入它的音响世界,让你渐渐地被占满心灵。许多绵延悠长的乐句,长得都快唱断气了,但中间有一根线是连着的,气息是从头贯穿着,始终不会断。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不同,它更富有动感,节奏感更强烈。它也有很多柔情的段落,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得更紧,一层层音乐的波浪推进得更快。它的方式是很直接的,甚至是暴力的。剧中两个家族决斗的场面,从家族对峙,到罗密欧一怒之下将提伯尔蒂杀死。整个过程,音乐铺垫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达到高潮时近乎失控。电吉他犀利地尖叫,强烈的鼓点层层推进,真让人听得血脉贲张。我的感觉是,两部音乐剧都具有浓郁的浪漫气息,但《巴黎圣母院》像佩剑的抒情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像是手拿诗书的武士。
后来我又听到许多法国音乐剧,《十诫》《茱莉爱美丽》《斯巴达克斯》《太阳王》《阿里巴巴》《小王子》《丁丁历险记》《飘》……我惊讶于法国竟也有那么多音乐剧。这些音乐剧秉承了法国一以贯之的创作特质――重音乐,轻戏剧;重情感,轻理性;重氛围,轻逻辑。这些特质,如同德彪西、拉威尔写下了《大海》《牧神的午后》《达芙妮与克罗埃》一样,也如同莫奈画出了《睡莲》和《向日葵》,是法国艺术独特于欧洲艺术之林的基因。
这样感性的气息,这样注重音乐的表达,和英、美音乐剧细腻精致、强调戏剧节奏和视觉真实的叙事方式全然不同。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法国音乐剧更喜欢拿知名题材下手。这样的好处,是观众不必再为了剧情而费心思。当创作者没有了叙述的牵绊,便可将法式的感性发挥开来。
时至今日,我心目中的两大法语音乐剧依然是《巴黎圣母院》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可撼动。上海文化广场开张一年之际,两部最经典的法国音乐剧就能得以引入,而12月22日首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真是件难得与令人高兴的事。
上一篇:我在法国“遗产日”走进爱丽舍宫
下一篇:品味法式咖啡的优雅香气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