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萨科齐和布鲁尼(文汇报)
2018-11-07博客览胜 0cnfrance2017
文汇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
今天法国总统萨科齐携夫人卡尔拉·布鲁尼-萨科齐和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对中国进行第二次国事访问,并将于30日下午前往上海参加胡锦涛主席主持的世博会开幕式。
自去年4月份伦敦二十国集团峰会及后来的一系列双边高层会晤以来,中法两国领袖以其政治远见和战略目光,翻过了两国关系中不快的一页。现在的问题是,中法两国将如何定义未来的关系走向,如何才能构建一个能够真正“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法中:避免误会”
应该看到,从政治层面上来说,两国关系已经修复;从战略层面上来说,两国关系则正在重新定位;而从公众舆论上来说,两国关系则仍然处于某种相对对立的状态。从我多年来对萨科齐总统政治生涯和外交理念的追踪来看,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萨科齐主观上是期望保持对华友好关系的。这是法国修复对华政治关系的前提条件。我宁可将2008年的磨擦视为一种“意外”。当然,“总统是靠不住的”,当大众传媒和舆论出现转向时,原则和国家利益有时便会让位于“民意测验”。事实上,当萨科齐率领这个包括国务部长博尔罗、财政部长拉加德尔、外交部长库什内、文化部长密特朗、教育部长夏岱尔及多名参、众议员和企业家的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时,法国人权组织中有8个居然再度提出,要求“关注”“人权问题”,令人有历史错位的荒诞感觉。然而,这一次甚至连法国媒体也对此甚为冷淡。一位法国人权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法国有些人总是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问题”当作“人权问题”,这是极为不公的。
因此,中法之间能否通过这次访问,为建立持久、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打下新的基础,才是焦点所在。众所周知,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已经与希拉克时代有所变化。当时两国均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类似的立场。自2007年5月萨科齐出任法国总统以来,出现了两大新因素:一是萨科齐总统大幅修正了法国传统戴高乐主义外交;二是中、印、巴西等新兴国家崛起的速度因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而凸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现存国际格局。最明显的佐证,就是金砖四国的崛起使八国集团事实上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定义和定位中法关系,是非常正常的。
这一点,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中心主任瓦列莉·尼盖也看到了。她在《费加罗报》题为“法中:避免误会”的文章中写道:萨科齐总统对中国的访问“被视为彻底翻过对法中关系两年来留下明显不和睦的一页。2010年4月因而成为法中和解及一系列有关两国友好声明和加强合作的许诺的春天。然而在超越文字之外,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已然现代化了的法中关系的内涵,它已经远远超出多边主义游戏的柜架。”另一位国际问题专家、前伦敦战略研究所所长埃斯布尔说,法国总统萨科齐从根本上修正了希拉克的外交政策,树立了“亲美、亲以、反核武扩散和人权”四大外交原则。从这四大原则出发,法中关系的内涵显然需要重新定义和确认。
第一夫人首次踏足中国
目前两国国际问题专家都在观察萨科齐以“决裂”为口号当选后对其外交政策的修正将达到何种程度。在法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如埃斯布尔等认为萨科齐外交主旨就是重返大西洋主义,重新建立以欧美关系为核心的法国新型外交;加强法美关系和重返北约就是一个明确标志。另一种则以前外长韦德里纳、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波尼法斯等为代表,认为萨科齐迟早将重返戴高乐主义,因为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历史已经过去,法国国家利益将迫使萨科齐重新确认未来世界将必然走向多极化。因而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法国重新注重构筑欧盟建设并加强法德轴心、缓和与莫斯科的关系,而法中和解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个战略步骤。
萨科齐是否有可能走出第三条道路,目前尚无人探讨。然而从爱丽舍宫自去年以来致力于修复法中关系的努力来看,不能忽略萨科齐正在形成自己外交思想的趋势。萨科齐明显地从任期开始前两年的鲁莽走向今天的成熟。萨科齐不久前访美,成功地大幅改善与奥巴马的关系;法国与俄罗斯关系自格鲁吉亚战争以来大幅缓和;法德自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重新建立起欧盟轴心。从这一系列外交动作来看,萨科齐显然已经从一个外交生手演变成行家里手。这次利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机,萨科齐率领重要代表团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以翻开法中关系新的一页,亦无可争议地表现出这种成熟。这对于两国关系来说,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最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则是这次国事访问,法国第一夫人卡尔拉·布鲁尼-萨科齐随同前往。在强调个人因素的西方,“第一夫人外交”一向是媒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布鲁尼更是当今世界政坛最引人注目的第一夫人。法国一向盛传卡尔拉·布鲁尼-萨科齐对法国总统有很大影响力,法国媒体经常论及这一话题。因此,政治观念倾向左翼的卡尔拉·布鲁尼以法国第一夫人的身份陪同总统前来中国,也应被视为一种友好姿态。事实上这是布鲁尼首次踏足这个被很多西方左翼文人视为“另类国家”的土地。实地观察是否会改变某些对华“偏见”,实在是这次访问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遗憾的是,三天的时间似乎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