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芹博客
要解释这个题目,先得了解法国电影与政治的关系。这里的政治不是指政权,准确的说法应为“电影与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我多年观察,电影这一块与统治者意识形态是密切配合的,而且从来没有中断。只是做得非常巧妙,很少整部电影围绕一个政治主题,而是把主题分散为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散落在电影里,然后经年累月由不同的导演接力,让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洗脑。
我最大的发现是:在这里,没有“纯艺术”。不配合统治者意识形态的艺术家,再有才华,都会被人为控制得毫无影响。而“影响”在市场经济下,意味着金钱地位。不要说“声名”这种人造的东西完全是操纵的,就是票房也可由传媒与院线秘密控制,这是我最惊人的发现!比如今年去北京、上海为“法国电影周”做宣传的两位知名电影人都有各自配合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方式,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在去年“3·14”后达赖来法时,是尾随总统夫人布吕尼亲自去“参拜”的女艺人之一。不参与这种“政治活动”的演员,恐怕就难有机会被送到中国去制造国际影响;另一位是近年颇走运的大众电影导演塞德里克·克拉比什,他的《西班牙客栈》、《俄罗斯娃娃》均票房不俗,而且是少见的被影评界追捧的“俗众电影”导演,他参与“政治活动”的办法就是安插细节,他曾在电影里安排了一段与情节毫无关联的“藏独”对话。我基本总结出一个规律,搞“政治”最积极的艺人,最受传媒青睐,在法国本土炒得厉害,“国际声誉”也就大,真是一本万利的交易。由此在背后捅中国人一刀的人,倒能在中国吃香的喝辣的,而不做这种事的艺人,在本土被冷处理,中国人也跟着不屑一顾。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逻辑。
那么人口政策何以会出现在电影里?大约在数年前,鼓励生育的政策就在电影里以“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出现。到了最近一年,这类“细节”几乎在每一部大众甚或部分小众电影里出现,共同特点是无不在塑造孕妇的美好形象。由于鲜有例外,就让我寻思究竟是电影剧本“审查”(公开是不承认有这道环节的)有一只无所不控的大手,还是艺术家们对统治者意识形态自觉站队?电影里必安排“大肚婆”出现,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影里是难以想像的。六十年代后随着电影“裸露”尺度不断放大,母性型的女人形象被排斥,控诉不让堕胎的电影也成了时髦,只要拍出来又有几分才的必能得奖。那年头女人越老越保持少女身材是风潮,电影里除非重要情节需要否则难见孕妇,美女们都怕生育破坏身材。那是个无忧无虑享乐主义的时代。
九十年代以后“美梦”结束,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贫民区开始闹事,让法国白种人看到经济起飞时因需要劳力放进来的黑人、阿拉伯人,有着旺盛的生育力。白人妇女(也包括华裔)勉强超出一胎的平均生育率,在黑人、阿拉伯人动则七、八胎的生育能力面前,预示了高卢土著在若干个世纪后可能消失的命运。“9·11”后,这种危机感更加强烈。
在法国,传媒和电影是圈住百姓的两扇门。前者培养其意识形态,比如成天教唆民众谁是敌人。注意:由于精巧操纵,新闻自由与知情权本质上正好南辕北辙,如此偷换概念,神不知鬼不觉。也就是说媒体有胡说八道的权利,百姓没有知道真相的权利,他们长年被有意维持在无知和误知的状态。电影则塑造其人生观,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不让好莱坞之外的大众电影进入本国市场。因此鼓励生育这样的任务是落在电影身上,传媒则很少直接炒作,政权更是躲在后面。
以我近三个星期观摩的法国三部新片为例,两部大众片《如此亲密》、《竹》和一部小众片《简的故事》,部部有孕妇。《竹》片讲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围绕女人要孩子还是要事业的冲突。《如》片这部家庭喜剧则涵盖夫妻关系、儿童教育和渴望生子三个主题。其中次要人物图子心切的线索是配合宣传加进去的。两片最后“道德”的、大团圆式的、终得贵子的结局,让人仿佛回到了反传统以前的五十年代。《简》片则更让人难以置信,简是个十五岁的女孩,被自杀的父亲的异父兄弟诱奸后怀孕,轮到这种不幸若以几年前的“道德”评判,堕胎是解脱女孩的最好途径,但此片则正面表现简不顾周围人的嘲讽,接受十五岁作母亲的命运。真是今非昔比,历史又转回去了。
上一篇:透析萨科齐与戴高乐主义决裂之路
下一篇:法国人的周末改革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