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访问巴黎

2018-11-07法中交流 0cnfrance2017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原创作品,这部首演于1964年的经典“样板戏”,40多年来,跨越了不断变换的历史风云,从未离开过中国的芭蕾舞台,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红色经典”已经在中国上演了约2500多场,写下了中国芭蕾史上的一段传奇。

  2009年新年伊始,《红色娘子军》亮相古典芭蕾舞的摇篮——巴黎歌剧院。这座由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倡导建立的剧院,早在1669年便拥有了欧洲第一支专业舞蹈团,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十二个手位,以及视为芭蕾标志的“白色短裙”、“足尖舞”和“空中飞跃”等动作都出自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而巴黎歌剧院的舞台更是保持着世界顶级的演出标准,每年只有年初之际才邀请世界著名剧团登台演出,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此次能够受邀在这一芭蕾殿堂亮相,被视为西方芭蕾舞界对该剧团实力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芭圆梦巴黎歌剧院

  “进入巴黎歌剧院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对于从事芭蕾艺术的人来说,来到这里有一种进入殿堂的感觉。”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女士介绍说,法国从路易十四开始发展芭蕾,是古典芭蕾的摇篮,巴黎歌剧院也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剧院,不是任何一个剧团都能被邀请进来演出的。“几年前,我到这里来参观时,还不敢想象今天能够受邀来此演出”。

  2003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巴黎夏特莱剧院演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挑剔”的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勒佛尔女士在观看演出后,发现中芭的表演非常有特点,当即对赵汝蘅表示,希望能够邀请中芭到巴黎歌剧院演出《红色娘子军》。

  “没想到几年后,我们真的踏进了这个殿堂。”赵汝蘅说,这一次,巴黎歌剧院邀请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不但邀请了该团具有中国特色的“看家戏”《红色娘子军》,而且还邀请该团演出一部法国古典芭蕾的保留剧目——舞剧《希尔薇娅》。《希尔薇娅》是1980年做为中法文化交流项目,由巴黎歌剧院派人到北京给中芭排练的,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还曾经专门观看了这部剧的演出。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法两国芭蕾舞界开始建立起交流关系,现任中芭副团长冯英等人还曾来法国留学。

  对于巴黎歌剧院此次邀请中芭演出《希尔薇娅》,赵汝蘅感到有些出乎意料,“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在巴黎歌剧院上演这部巴黎歌剧院原创的剧目,对我们相当于一场考试,要看看只有50年历史的中国芭蕾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

  而对于这个特殊的考验,中芭的演员们都感到即紧张又兴奋,赵汝蘅介绍说,演员们在到达巴黎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全天排练。这几天,虽然演员们都感到很累,但是大家情绪特别高,因为在这里的每个排练厅都充满着历史。在舞台的背后有一个排练厅,通常是不开放的,剧院方面这次特别开放了这个排练厅,给演员们在演出之前做热身活动。“在这个排练厅里,摆着很多雕像,还有一代代芭蕾明星的油画肖像,大家可以找到许多写在芭蕾舞历史上的人物。”赵汝蘅认为,到这里来,不仅仅是演出,也是在温习西方芭蕾的历史。

  “如果说今天能在这里演出是圆了我们的梦想,那么中国芭蕾不断进取与发展的道路就是通往这个梦想的阶梯”,赵汝蘅说,当初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勒佛尔女士在主动邀请中芭来演出时就表示,如果她不认为中芭有足够的水准,是不会亲自请来演出的,因为巴黎歌剧院每年只在1月份有一段空档,可以邀请外国芭蕾舞团演出,而只有世界一流的大芭蕾舞团才有这种机会,“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的历史非常短,仅仅只有50年”。

    《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文化财富

  赵汝蘅团长是1964年上演的《红色娘子军》女主角吴琼花的首任扮演者,亲眼见证了这部“红色经典”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她在回顾当年该剧的创作过程时说,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中芭决定创作自己的剧目,以李承祥编导为首的创作队伍在《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和《红色娘子军》等中国题材中进行挑选,后来觉得《红色娘子军》最适合芭蕾表现,而且是一个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队伍还到故事发生地——海南岛去体验生活。“当时我们排戏的时候,真是有意思极了,跳西方芭蕾需要很高的半脚尖,而跳这一个中国舞剧却是全脚着地。”赵汝蘅说,主创人员和演员们还到山西大同去军训,唱歌、急行军、打靶、练刺杀,并把部队的刺杀操也搬上了舞台。

  导演和作曲家还把很多在当地民间采风来的东西加到了创作中,并大胆抛弃了西方芭蕾舞缠绵的爱情程式。“剧中没有爱情,只有吴琼花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她与洪长青之间的感情也是革命的友情”。

  “当时排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演出时也常常热泪盈眶。”赵汝蘅回忆说,到现在每次看这个剧目的演出,仍然被这部戏所激励和感动,甚至还会被感动得落泪。作为“样板戏”的《红色娘子军》从文革一直演到现在,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现在有些电视剧里,为了反映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布景还会用上“长青指路”等海报和年历,这部剧中的经典动作“倒踢紫金冠”更成为人人都说得出来的经典。

  “《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各地演出,一直票房很好。除了一些怀旧的观众外,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多”。赵汝蘅认为,现在观众在观赏这部舞剧时,已经不仅仅是来怀旧,更主要的还是被舞剧本身的色彩、音乐、舞蹈和故事等艺术内涵所感染。2003年,中芭在意大利演出《红色娘子军》时,一位意大利评论家说,如果说过去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具的话,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财富。

  作为第一任“吴琼花”,赵汝蘅在评价今天的年轻演员时说;“年轻一代演员的演绎和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毕竟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要求他们有我们当年那样‘两眼放光’的革命气质,是不现实的,因为那种气质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然而,我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大家始终都有着同一股心劲儿,那就是不但要把这部剧一代代传下去,还要把剧中的艺术精华保留下去,所以40多年来,一代代演员从未间断过排练,在艺术上更是保持着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水准”。

  事实上,这部“红色经典”不但在国内走红,近些年来更开始红到国外。赵汝蘅介绍,2003年,中芭曾在里昂的舞蹈剧场演出过《红色娘子军》,而在美国、丹麦等国的巡演,也都无一例外地赢得了当地观众热烈的反响。

  赵汝蘅表示,原本属于西方宫廷的芭蕾艺术,在变成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后,在舞台上要动刀动枪,这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肯定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一次中芭来巴黎歌剧院演出的队伍共有97人,其中演员有60多人,担任音乐演奏的是科隆交响乐团,同时还邀请了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做为《红色娘子军》的歌曲合唱。“而这部中国革命舞剧经过科隆交响乐团的演奏,原来挺有中国味的地方都让他们演奏出了洋气儿。”

  《红色娘子军》的3场演出票早在半年前就已售罄,巴黎歌剧院特意为该剧团的演出设计了长达百页的节目册。演出之时,金碧辉煌的巴黎加尼叶宫歌剧院座无虚席,1900名观众在演出中数次报以热烈的掌声,谢幕掌声更是经久不息。

    中芭走出自己的路

  赵汝蘅团长说,现在中芭的国际交往非常多,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登台,演出已经排到了2010年。中芭的演员参加国际芭蕾大赛也获奖不断,更有演员被国外剧团邀请去做客席明星。另外,中芭每年还会买一些优秀剧目的版权,向中国观众介绍国外优秀编导的作品,在引进这些剧目的同时,也请他们的老师来指导排练。

  “中芭已经在国际芭蕾舞台占有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次被英国评论界评选为年度最佳三大芭蕾舞团”,赵汝蘅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维护这一地位,如何拿出更新更好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只是沿着古典芭蕾的程式走,比如中芭在创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时,就打开大门,邀请不同门类的人才参与到芭蕾舞的艺术创作中来:请张艺谋来做导演,因为他会讲故事,而且是学摄影出身,有画面感;请法国服装师为演员设计旗袍;请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作曲;请北京人艺的舞美设计师曾力设计布景。去年中芭演出的《牡丹亭》请北京人艺的话剧导演李六乙和作曲家郭文锦合作,布景则是邀请德国艺术家进行设计,效果也非常理想。有评论认为,中芭继承了古典芭蕾的精华,同时也发扬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用赵汝蘅的话说:“芭蕾是不用语言沟通的艺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会受到世界的认可。”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