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鸿:花季少女之死警醒法国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BBC中文网 驻巴黎记者:威廉姆森(Lucy Williamson)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说,校园欺凌“存在于所有国家”。最近,两名少女之死震惊法国,“自杀”背后有怎样的“他杀”元素?
今年1月,17岁的艾米莉自杀身亡。上星期,法国一家报纸发表了艾米莉生前的日记,其中详细记述了她遭受的校园欺凌。
日记见报后,恰逢法国电视台播出根据三年前自杀的玛丽昂·佛雷斯(Marion Fraisse)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电视剧的名字令人动容:《玛丽昂 永远13》。
法国需要直面的问题是,这两名花季少女的命运会不会改变这个国家治理校园欺凌的方式。
欺凌,开始于一点一滴的小事,你可能很难注意到。
教室里,一群闹哄哄的学生。玛丽昂是公认的好女生。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之内,电视剧讲述了她如何失去朋友,成为流言蜚语、侮辱、孤立的对象,后来在走廊里被一群男孩儿堵在墙角,他们动手动脚,让她无法逃走,把她的鞋子扔掉……
一个路过的女孩儿说,“都是她自找的。” 玛丽昂忍不住哭了起来。从那开始,电视剧接着讲述她如何陷入绝望、抑郁,最后自杀。
电视剧是根据玛丽昂的母亲诺拉撰写的一本书改编的。她在女儿死后找到了玛丽昂写的一封信,读完之后,决定向世界讲述女儿的故事。
故事非常感人。其中最具警醒效果的点是,当时玛丽昂的父母其实知道女儿的遭遇。
首播前在接受法国一家报纸采访时,扮演诺拉的演员茱莉·嘉叶(Julie Gayet)说,电视剧中讲述的是两方的观点:玛丽昂的和诺拉的。
茱莉说,故事说明,“父母永远没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半的生活他们注意不到。”
400万法国人收看了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紧接着还有一小时的电视辩论。之后,许多人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故事、表述心中的愤慨。
一位名叫萨拉的女观众在推特发文说,“这不是自杀,是他杀!”另外一名观众建议,电视剧应该在全国的学校中播放。还有人讲述了自己遭受校园欺凌的经历。有些人说,直到离开校园之后好多年,那仍然像噩梦一般困扰着他们。
那么,法国是如何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呢?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每年在法国都有70万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活动人士说,90%以上的学生使用社群网络。
法国在采取措施、试图提升对校园欺凌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受害者的支持。
2014年,法国通过新的反欺凌法案,为学生开设热线举报欺凌。但是活动人士说,治理还是不够有效。
心理医师、活动人士凯瑟琳·维尔蒂尔(Catherine Verdier)说,“当局的回应正在缓慢改善,但是,法国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说在芬兰、瑞典,欺凌是全国共同重视的问题,从上层开始,都有真正的意愿和动力改变现状。”
玛丽昂自杀之后,威利·皮埃(Willy Pierre)创办一家名为“你是英雄”的机构,试图打破法国围绕欺凌问题的禁区。
他说,“一些学校有改善,但还不够。热线只在上学时间开放。还有,有时候要等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才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当面对话的大人。”
现在,欺凌也包括校门之外的网上欺凌、网上骚扰。皮埃认为,有必要鼓励父母、老师和学生公开谈论这个问题。
艾米莉1月份从父亲家中跳窗自杀,死时比玛丽昂大三岁。
艾米莉是法国北方城市里尔(Lille)一家私立学校的学生,很聪明。艾米莉的父母说,直到13岁,她忍受了多年的欺凌折磨,因为同学认为她不够酷、不够时尚、太爱看书。
最后,艾米莉崩溃了,父母让她退出那所学校。接下来三年,她试着去别的学校就读、也试过远程授课,但是,她患上了学校恐惧症。父母认为,艾米莉的自杀和她受欺凌之后患抑郁症有关。
两年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校园欺凌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所有国家”。
报告说,受欺凌的孩子容易遭受许多不同的负面冲击,包括“抑郁、焦虑、萌生自杀念头”等。
一位法国母亲告诉媒体,对欺凌,她女儿所在学校的反应是“沉默”。
但是,经历了过去几天围绕两名花季少女自杀的激烈辩论,在法国,校园欺凌这个禁区可能终于要被打破了。
一位法国母亲告诉媒体,对欺凌,她女儿所在学校的反应是“沉默”。
但是,经历了过去几天围绕两名花季少女自杀的激烈辩论,在法国,校园欺凌这个禁区可能终于要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