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法国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中国日报中文网
法国拥有3000多座博物馆,对促进旅游经济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贡献。在法国经济持续低迷、公共事业经费不断缩减的背景下,法国博物馆的发展出现如下新现象和新趋势:
一、博物馆发展势头两极分化现象愈加显现。2014年,法国大型博物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卢浮宫吸引游客达930万人次,居全球博物馆之首。奥赛博物馆和其所属的桔园博物馆吸引游客430万人次,蓬皮杜文化中心吸引游客345万,巴黎大皇宫画廊访客达180万,盖布朗利博物馆访客达150万,位于马赛的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吸引50万观众。
大型博物馆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策划、举办具有轰动效应的临时展览。有媒体评论,近年来,法国各大博物馆纷纷投身于无止境的“鸿篇巨制”的竞争,斥巨资推出“重磅”展览以吸引游客,如2014年奥赛博物馆推出的梵高展吸引65.5万观众;大皇宫举办的妮基?桑法勒作品展吸引50万公众;巴黎马尔莫丹博物馆精心策划的两部临时展览《日出?印象》和《私人收藏印象派画展》使其访客数量从2013年的24万增长到2014年的40万;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回顾展吸引42.4万人参观;马尔赛?杜尚展吸引35.8万人参观;杰夫?昆斯回顾展吸引65万观众,媒体称该展投入经费堪比2009年大皇宫推出的展览——《毕加索与大师们》(吸引78万游客,加保险费投入经费约1亿欧元,实现盈利100万欧元)。
大型博物馆肩负公共文化服务和展示法国形象双重使命, 国家对其加大资金支持,政府拨款一般占其总资金来源的60%。2002年后的十年间,国家对卢浮宫的拨款从4300万欧元增加到1.14亿欧元。2013年起随着财政紧缩政策的实行,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所获国家拨款每年减少2.4%。为增加资金来源,实力雄厚的大型博物馆不惜斥巨资,打造吸引公众、利润丰厚的临时展览,增强了大型博物馆的活力,促进了博物馆的繁荣发展。
主要集中于巴黎的大型博物馆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很多地方级博物馆深受政府资金削减的影响,法国公共收藏专家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地方博物馆资金不足,难以实施对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和有效管理,缺乏应对政府拨款减少的办法,近年来已有128家“法国博物馆”(接受国家指导和监管并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博物馆被纳入该名称系列)被迫关闭。国家关于2015—2017年间削减对地方拨款的政策首先触及文化机构,根据法国小市镇协会公布的调查,95%的市镇计划削减用于文化的预算,因此地方文化遗产机构的发展遭遇瓶颈,一些机构如里昂布艺和装饰艺术博物馆、萨尔特瓷器博物馆、尚贝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面临关门的困境。博物馆专业人士指出,与国家级大型博物馆相反,地方博物馆很难寄望门票收入和私人赞助维持运营,其生存发展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和支持。
二、博物馆不断探索自有资金来源新途径。在政府拨款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一些博物馆,尤其是大型博物馆不断尝试增加自有资金的新途径。
门票收入是博物馆自创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博物馆不惜背离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提高票价,如10年前蓬皮杜文化中心参观票价为5.5欧元,如今已提高至14欧元。
大型博物馆运用其品牌影响力、先进的专业经验技能甚至珍贵的馆藏拓宽其自有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一)开发、销售出版物和衍生产品。管理国家博物馆商业活动的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经理克鲁赛尔表示,书店和礼品商店的销售额占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总营业额的一半。
(二)大型博物馆纷纷尝试在海外建立分馆,如卢浮宫在阿布扎比建立中东分馆,该合作计划预计能为法国卢浮宫创造超过10亿欧元的收益。今年3月,蓬皮杜文化中心在西班牙马拉加建立的临时展馆落成,蓬皮杜文化中心总裁阿兰·瑟班宣布,计划在全球建立多个蓬皮杜艺术中心临时展馆,首选地区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
(三)“出租”作品即组织馆藏珍品赴国外展出。如奥赛博物馆组织高更、梵高、莫奈等名家名作国外巡展,盈利1千万欧元,用于填补奥赛博物馆大型维修工程的大额资金缺口。
虽然有专家指出,根据博物馆伦理法则,只有专业技术部门方可证明作品巡展的可操作性,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举办国外巡展来扩充资金来源。
寻求私人赞助也是大型博物馆广泛应用的集资方式。2003年法国颁布的赞助法规定了极其优惠的税收减免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赞助事业的发展。10年间,企业赞助金额增加了7.5倍。装饰艺术博物馆经理称,该馆举办的90%的展览都是通过赞助和合作实现的,最易吸引赞助的展览也是最能调动广大公众关注和吸引力的展览。
近年来,展览领域还出现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即著名奢侈品企业与大型博物馆合作办展,被艺术史学家里克内称为“广告效应展览”。如2010年,时尚品牌路易威登在巴黎市卡尔纳瓦莱博物馆办展,2012年珠宝品牌梵克雅宝在装饰艺术博物馆办展,2013年卡迪埃公司在大皇宫办展。这类展览大部分经费由企业负担,减轻了博物馆的压力。原划归为“奢侈品”的产品进入艺术殿堂,被提升为艺术品得到观众的欣赏,这对品牌来说是一种高质量的广告宣传。也有人对此类展览的“商业促销目的”和“博物馆独立性”提出质疑,但这种办展形式因契合了合作各方的需求有持续发展的趋势。
三、探讨公共收藏作品再销售的可能性。 博物馆为维持自身发展,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需要足够的资金更新馆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而政府拨款的减少迫使博物馆自谋财路,能否转售公共收藏品的话题不断被提起。在英国,法律规定允许博物馆销售其属于公共收藏的作品。法国的遗产法典规定了公共收藏作品的不可转让性。人们提出是否可以效仿英国的做法,允许公共艺术藏品的转让。赞成修改遗产法典的人士指出,大部分博物馆藏品都被放置在近乎饱和的存储室内,今年国家用于更新公共收藏的经费仅达835万欧元,如博物馆卖掉一些馆藏则可以购买更多的新作。国民议会文化委员会于2014年底公布的一份报告对公共藏品转让的态度有所松动,报告合作人米歇尔·毕隆在文化委员会作汇报陈述时表示,如果公共作品不可转让的规定使人们能够发现和欣赏到一个世纪期间未受重视的作品,不能否认,转让一些多余的馆藏能够获得创收,这些收益是受到收藏机构欢迎的。今年9月,一部新的关于遗产的法令将提交议会讨论,届时方可获知对于公共藏品的不可转让性是否重新得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