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一个“迷人”的神话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长江商报 陈兴杰
电影在它的发源地成为一个靠财政补助才能维持下去的行业,这不能不令人唏嘘。在政府羽翼下,法国艺术电影维持了多年脱离大众需求的畸形繁荣,成为被艺术圈绑架的产业。
法国是文艺青年梦中的耶路撒冷,那里弥漫着玫瑰色的艺术气息,绘画、雕塑、歌剧、古董——还有法国电影。文艺青年言必称“法国电影”,法国政府也把电影当成“特别的东西”,为此还发明了一个词叫“文化例外”。法国的国产影视作品受财政补贴,隔绝于商业大潮,以抵御来势汹汹的美国文化。
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导演贾樟柯对此羡慕不已:“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去年导演王小帅也说,法国6500万人口有5000块银幕,其中有2000块必须放艺术电影,国家会出台各种政策补贴艺术片,挣钱的商业电影通过各种通道反哺艺术。
法国政府不分国产外国,对影片征收11%的票房税。这些税收会以补贴形式返还,票房高就补贴少,票房低就补贴高,最高可达票房税的1.5倍——外国电影不在补贴范围之内,播放的时间和场次也要大受限制。法国文化部以各种名目(例如新晋导演、艺术电影、实验电影、长故事电影)对国产电影实行厚薄不一的额外补贴。电视台播放电影,每年播放长片(通常是电视台出资拍摄的商业电影)不得超过192部,电影频道可放宽至240部,多出部分必须是艺术电影或实验电影。各种政策的目的,是既要抑制外国电影的侵袭,又要防止商业电影压过文艺电影,以此维持“文化多样性”。
电影业每年大约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8亿欧元补贴,但是大多不赚钱。电影业成了艺术冒险家的实验天堂,各类电影流派纷繁迭出,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这些电影从来没有风靡世界,它们只是小圈子的藏品。即便在法国,本土电影播出的收视率也远远低于美国电影。在美国大受欢迎的侦探剧、律政剧、医生剧在法国同样受到追捧。
法国电影业不赚钱除了因为曲高和寡,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成本过高。由于没有票房压力,又追求艺术上的精致,电影边拍费用边涨是常事。最典型例子是1991年上映的文艺片《新桥恋人》,拍摄跨度长达3年,制作成本从3200万法郎上升到1亿2000万,拖垮投资商之后由文化部宣布“国有”。电影明星的片酬总是偏高,电影工作人员则经常联合起来搞罢工,推动工资节节上涨。
目前法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约为40%(欧洲最高),其他几乎被美国电影占领。如果电影市场全面开放,不难想象法国电影的溃败。电影在它的发源地成为一个靠财政补助才能维持下去的行业,这不能不令人唏嘘。在政府羽翼下,法国艺术电影维持了多年脱离大众需求的畸形繁荣,成为被艺术圈绑架的产业。寄生在财政补贴上的电影人,他们看不起商业电影,制造“商业与艺术为敌”的意识形态,阻碍民众自由选择国外艺术。这些电影人想要的是政府的保护,这样的“艺术电影”和“多样化”,有什么可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