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淡对地铁中文小广告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尚栩   梁霓霓
 
  相信不少人还尚未完全忘却今年春晚舞台上那出由小广告引发的小品,而近来,一条与小广告有关的微博又成为网络上备受关注的消息:中国游客在巴黎地铁内发现墙壁涂鸦式中文小广告,推介“上门理发”服务,一些网友感叹“城市牛皮癣”走出国门,开始走向世界……
 
  小广告成为“大明星”,这显示国人对这一城市顽疾的重视,而重视过后,最重要的还是寻求“治病”之道,以期根治“城市牛皮癣”。
 
  背后有辛酸
 
  其实,在法国公共场所很难看到随意张贴、喷涂的小广告,中文小广告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报记者采访一些法国人和在当地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对中国游客“撞见”的这则小广告的反应反而有些平淡和无所谓:
 
  在巴黎一家快餐厅打工的法国女孩赛格琳看到“上门理发”的小广告后,第一反应是“我不懂”,“这是什么语?”在她看来,这不过只是一幅“涂鸦”。而正在巴黎学习酒店管理的中国留学生小任也认为:“这没什么,很多华人,尤其是男生,需要这样的服务。这样的中文广告有时方便了华人。”
 
  尽管“当地人”对这则中文小广告的出现并不十分在意,但不能忽略,这则小广告的出现本身也揭示着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欧洲人力成本较高,服务类消费的费用自然相应就高。在法国的理发店理发至少需要20欧元(1欧元约合8元人民币),而且因为语言等问题,法国理发师往往很难满足中国顾客的需求,这就使得“上门理发”这项生活服务在法国华侨华人中很有市场。
 
  不过,这也是一项高风险服务,因为它往往和偷税漏税的行为紧密联系,一旦被法国政府相关部门查处,需要面对的高额罚款会令人不寒而栗,所以,许多从事这项服务的人不愿大肆宣传自己,而只愿通过“熟人介绍”的形式宣传自己。
 
  由此可见,在巴黎地铁喷涂“上门理发”小广告的同胞或许真是身处“唯有此路”的境地。不可否认,一些华侨华人在海外面临着生存和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中不仅有大批怀揣梦想、求知求学的留学生,也有许多依靠手艺和力气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普通劳动者。为了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这些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冒着很大的风险,使用中文而非法文在地铁里喷涂小广告,也正是语言不通、融入困难、艰辛过活的真实写照。
 
  布告栏很普及
 
  比起这条小广告在法国的影响,中国国内对此反而更加关注,这都源于中国人希望将其根治的决心。在这方面,法国的一些措施和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处理个人广告的问题上,法国政府切实做到了“疏堵结合”。
 
  在法国,一些居民经常出入的公共设施,比如市政厅、学校、体育馆或商业机构都设置了布告栏,方便人们表达生活诉求。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住处不远的药店内,就有一块白板,取得店家的同意,住在附近的居民就可以把自己的需求用“小广告”的形式张贴出来。比如:本人退休在家,有时间和精力教授钢琴,有意者请电联等。
 
  而在华侨华人经常造访的“瓯江”超市前,记者也看到布告栏上贴着密密麻麻的中文“小广告”,内容涉及寻求合租,提供房源,法语陪同服务等。
 
  同时,免费报刊及同城网站成为生活信息的集散地。通过这些媒介,卖家和买家可以轻松获得需要的信息,并以极其低廉的成本互通有无。法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欧洲时报周末版》以及“战斗在法国”、“华人街”等网站都提供类似服务,帮助旅法华侨华人更快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比如,记者曾在华人同城网站上淘到了一个二手的车载儿童坐椅,要价25欧元,自己上门提货,物美价廉。
 
  张贴位置有法可依
 
  在“疏”的同时,法国政府也用法律“堵”住了小广告乱贴的行为,当然,这一规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1881年,法国第三共和国政府公布《出版自由法》,其中规定行政公告及竞选宣传单的张贴地点,规定禁止投放或张贴广告的公共场所,以及违反相关条例的惩罚措施。1943年,法国第四共和国政府也颁发法律,对可以张贴广告的场所进行明确。
 
  法国现行的相关制度源自1979年第五共和国颁布的一项法案。这项法案设立了独立机构监管广告内容及其发行方式,还确定广告监管领域的基本定义,并确立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政及刑事处罚系统等,法国法律自此拥有了一套有关广告与其投放环境的完整方案。
 
  而受过一定教育的法国人出门在外,都非常注意遵守环境卫生和公共礼仪,一般不会随意破坏环境,所以在法国很少会见到公然破坏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即便依然有些不法分子想偷偷张贴小广告,也没有什么空间。因为法国相关部门会及时清理涂鸦及小广告,本报记者经常见到清洁工使用高速水枪清洗街道路面以及墙壁,确保街道路面和公共设施的干净整洁,让“城市牛皮癣”无所遁形。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