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张羿
法国的小成本电影透着一种成熟的优雅。这是其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传统底蕴的显现。虽然当下全球世界经济不处在巅峰状态,法国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环境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优渥,但每年都会有几部作品值得关注。
2011年,除了风靡全球的《触不可及》之外,还有4部小成本电影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是《假小子》(Tomboy)、《命运的宣战》(La Guerre est déclarée)、《艺术家》(The Artist)和《青少年警队》(Polisse)。
《假小子》的投资为100万欧元,这几乎是法国小成本电影投资金额的最低点,在上映的一个半月内吸引了近25万名观众。《命运的宣战》的投资金额为150万欧元,在上映之初就赢得头彩,第一个星期的观影人次为20万,截至影片下市,观影人次达83万。《青少年警队》与《艺术家》的投资分别为614万欧元和1300万欧元。前者观影人次达到230万,后者在上映第一个星期就吸引了44万名观众,在获得奥斯卡奖项之后,观影人次达到了300万。以法国电影票平均价格6.5欧元计算的话,这些电影的市场回馈率无疑是惊人的。
小成本电影一直是法国电影的主力军。这些电影作品在艺术表现以及市场运作上取得的双重成就,首先要归功于法国电影的社会性及历史性。法国人热爱电影,对他们来说,看电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消遣,而已被视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这种观影习惯成为法国小成本电影一直保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对法国本土电影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但本土电影根基之深是好莱坞电影所无法撼动的。
从制作环节到放映阶段,法国小成本电影的产业链条较为完善、连贯。与大规模的制作公司相比,小成本电影的运营者不占有更多的资本,他们的优势在于对电影艺术的欣赏眼光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当《艺术家》的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将自己的剧本递给多个大型制片公司时,没有任何人愿意接,而将其视为“疯子”。后来,成为《艺术家》制片人的托马斯·朗曼却正是看中了剧本的奇特魅力和潜在市场,在导演落寞之际鼎力相助,携同作出了这部近乎完美的艺术电影作品。
当然,法国媒体对于该国小成本电影的运作情况也提出了一些质疑。2009年,法国取消了“制片人必须拥有至少4.5万欧元的成本”这一规定。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制作电影。”电影制作人协会的主席费德里克·戈德史密斯说道。然而,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出现的451位新制片人中,有200名制片人先后停止了他们的创业。曾在戴高乐时期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用这句话作为他的著作《电影心理学概论》的结尾:“另外,电影是工业。”这句耐人寻味的话直截了当地击中了“只见艺术,不见市场”这种创作思路的要害。
艺术要有资本去实现,同时也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此看来,在艺术、资本与观众三者之间找到互动互利的平衡,这是法国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法国外交转向亚洲将面临微妙处境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