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与欧元 ―― 30年的曲折历程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中国经济导报    贺安卓(瑞银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

    抛开立场不谈,法国与欧元这一共同货币之间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与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保持着非常一致的立场。而法国新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现在却带头与意大利总理马里奥·蒙蒂和西班牙首相马里亚诺·拉霍伊结盟,试图孤立德国。当然,鉴于5月份政府已经换届,人们也可以认为这种政策上的180度大转变实属正常。

  然而在我看来,法国这种政策方向上的迷失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前欧元尚未问世时。当时,法国正在寻求重塑经济模式,可惜不太成功,但这种探索一直延续至今。

  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

  1991年,时任法国保险公司CEO的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撰写了一部法语经济学畅销书《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他的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类型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即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和莱茵资本主义。

  1991年,美国和英国这两大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经济体正面临着经济衰退,而同为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德国和日本却是一片兴旺气象,德国陶醉在国家统一的繁荣景象之中,日本则正处于住房和股票市场泡沫的最高峰。阿尔贝尔得出结论,莱茵资本主义更为成功,因此将是最适合法国的模式。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1年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十年兴盛的开始,德国和日本反而在20世纪90年代一蹶不振,颓势甚至持续到21世纪的前几年。

  那么,为什么一位法国经济学家会在1990年代初如此热衷于研究不同的资本主义模式,并试图为法国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向前追溯十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从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凯恩斯主义到竞争性通胀减缓

  1981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这是二十多年来法国建立的第一个左翼政府,多位共产党员出任内阁部长。密特朗的胜利得益于1970年代相当严峻的经济环境。

  二战后的法国与其他西欧国家一样,经历了近30年的强劲增长和低失业率。人称“光荣三十年”的长期繁荣最终在19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划上了句号。但直到那时,法国与意大利一样,仍然呈现出强劲增长与畸高通胀并存,低失业率和经常性货币贬值共舞的局面。到了1970年代后期,通胀率仍然居高不下,但增长突然停滞,失业率开始上升。

  通过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是“光荣三十年”期间法国屡试不爽的政策妙方。从1981年到1983年,密特朗以此为基础,尝试使用更加左倾的政策刺激经济。最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地方,是他将38家银行和11家骨干工业企业收归国有。然而,这项政策以惨败收场,失业率继续上升,通胀失控,法郎从1981年到1984年期间对德国马克贬值超过20%。

  尽管货币大幅贬值,但法国的贸易平衡却在严重恶化。老式的凯恩斯经济学失去了作用。1984年,法国社会党开始调转政策方向,一方面实施紧缩,一方面采取名为“竞争性通胀减缓”的政策,或称强势法郎政策。法国接受了德国在保持货币坚挺的同时实现结构性贸易顺差这一看似矛盾的经济现实,并试图模仿德国,让法郎盯住德国马克,为15年后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法国的立场及其重要性

  竞争性通胀减缓的政策成功遏制了法国的通货膨胀,但从依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庞大的结构性贸易赤字来看,说它成功则有些言之过早。因此,尽管过去25年中这一政策历经多次政府更迭,早已成为一项政策共识,但它仍然不断受到来自两个政治阵营的法国政治家的频繁质疑。对这项政策最激烈的质疑来自极左和极右势力中对欧元持怀疑态度的人以及想要重返法郎币制的人。

  我们一定要知道法国最终要向何处去,这对欧元的未来至关重要。德国永远不会怀疑自己的莱茵模式:即在低通胀和单位劳动成本适度增加的基础上,保持货币长期升值。

  由于过度紧缩,意大利的经济已经被逼入绝境,最终可能会退回到欧元区成立前的模式:本币贬值,同时接受因单位劳动成本大幅上升而导致的通胀加剧。

  两种出口导向模式各有优缺点。目前德国模式占据上风。而法国在超过1/4个世纪的时间里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德国模式。奥朗德组建的新联盟可能最终会将他的精神之父密特朗在1980年代中期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而这将是共同货币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性的威胁。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