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岁月:邓小平共产主义道路起点

2018-11-07人物聚焦 0cnfrance2017

 

 

    新华网 记者 应强 江珍妮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钢铁厂体验做工艰辛

    1920年10月,邓小平乘坐“安德烈·勒邦”号轮船来到法国的马赛,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涯。据邓小平后来回忆,在5年多的时间里,真正的学习时间很少。他和其他的四川同乡先到了法国西部诺曼底地区的小城巴约,由于没有学费只得到处打工。在法国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邓小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进一步探索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一步一步地走向马克思主义。

    在克鲁索施耐德钢铁厂做工期间,他结识了已经成为共产党员的赵世炎、李立三等人,与他们一道组织华工组合书记部和勤工俭学会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青年团体。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体验到做工的艰辛,体验到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不久,他辞去了这份工作,离开了克鲁索。

    2010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专门参观了施耐德电气公司,施耐德这时已经从过去的钢铁企业转变成电气管理的世界级公司。本报记者在采访施耐德总裁赵国华时,看到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用镜框裱着邓小平在施耐德工厂做工的工卡,当时用的名字是邓希贤。

    蒙塔日形成坚定信仰

    1922年,邓小平来到了蒙塔日。在这里,他经常和赵世炎、王若飞等人散步谈心,正是受到这些革命先觉者的影响,才使他真正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道路。

    1853年美国人伊瀚·哈金森在蒙塔日附近的夏特莱旧造纸坊上建造“哈金森”橡胶制品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厂雇用许多外籍劳工。1920年至1927年间,200多名中国青年曾经在此工作。其中包括早期中共领导人赵世炎、王若飞和邓小平,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其余时间用来学习。邓小平当时以邓希贤的名字注册,在橡胶厂的制鞋车间工作,他和其他中国青年住在工厂对面简陋的工棚里。

    2011年春天,本报记者来到夏特莱,这里风景秀丽,现在的哈金森工厂还在生产橡胶,但制鞋车间已经不复存在。工厂原来的两个烟囱有一个依然伫立在工厂中间。工厂附近有着附近居民消夏的鲁安湖。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我们在夏特莱市政府看到了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注册卡。

    在哈金森工厂工作期间,邓小平于1 9 2 2年夏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旅欧青年共产主义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最年轻的成员。此后,邓小平在巴黎认识了周恩来,在他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之中,得到迅速成长,并于1924年下半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最终实现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据蒙塔日市法中友好协会会长王培文博士介绍,邓小平工余时间经常与王若飞等人讨论世界和中国形势,还经常到蒙塔日公学与在这里学习的蔡和森等人聊天,他不时要求吃蔡妈妈葛健豪做的辣子面,邓小平还在火车站附近的“光荣”饭店里学会了跳舞。

    从法国转向列宁故乡

    如果说蒙塔日是邓小平世界观和信仰的形成阶段,那随后的法兰西岁月则是他进行革命实践的几年。他在巴黎结识了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中坚分子。

    1 9 2 5年上半年,邓小平来到里昂,曾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负责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夏天,邓小平和中共旅欧支部的其他同志共同组织领导旅法勤工俭学生、华工和各界华人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斗争浪潮。

    旅法华人这场斗争震动了法国,法国当局惶恐不安,派出大批警察,四处检查搜索,掀起了一场逮捕和遣返的浪潮。邓小平是这场运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之一,尽管他没有被逮捕和驱逐,但是受到了法国巴黎警察局的跟踪和监视。邓小平不得不搬到了比扬古紧挨着雷诺汽车厂的卡斯特雅街3号一家全是中国人居住的旅馆内。这是邓小平在法国生活工作岁月的最后一站。在5号房间,他和傅钟、杨品荪住在一起,共同领导着旅欧党团的工作。当时的法国警察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和邓小平住在一起的有他的两个同胞,这两个人似乎同他有着共同的政治观点。邓外出时,他们总是陪着他。”

    1 9 2 6年1月7日,邓小平和傅钟、李卓然、邓绍圣等20人离开了巴黎,结束了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活,向着久已向往的列宁的故乡进发。而就在同时,法国巴黎警察局已经向法国内政部申请了邓小平的驱逐令,我们在王培文家里见到了法国内政部在当年1月18日签发的驱逐令复印件。

    留学经历造就开放眼光

    法国的留学经历使邓小平具有开放的眼光,为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奠定了视野基调。

    上个世纪70年代,当全国人民在为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海而陶醉时,邓小平却说,50年前我去法国留学时乘坐的就是一艘万吨巨轮。

    80年代,他说“只要留学生有三分之一回来,就可以继续派”。他还说“轿车可以合资”。他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90年代初的“南巡”讲话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些言论和决断只有他这种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领导人才能够作出。

    1975年5月,时隔半个世纪后,邓小平再次踏上法兰西国土,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中国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好友和上级周恩来希望他能够回到法国看看。就在快要结束访问时,邓小平突然决定购买大量的法国面包,他的举动使很多人感到奇怪。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面包是带给当年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战友们———周恩来、聂荣臻以及李富春、蔡畅夫妇等人的。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