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的绘画之父尼古拉斯·普桑

2018-11-07人物聚焦 0cnfrance2017

    尼古拉斯·普桑(1594-1665)出生在法国西部一个退役军人家庭,家境贫寒,少年时代曾到巴黎学画。1630年普桑来到罗马,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与艺术道路。他不仅认真研究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遗产,而且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思想、理论和作品给予他很大启发,逐渐形成了他的古典画风。普桑将古典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创作中,追求画面的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古典主义立场,反感巴洛克风格。普桑的人物造型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因此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他所作的一系列具有“崇高风格”题材的作品令人肃然起敬。

  1640年,普桑应召回到巴黎,为路易十三画了许多装饰宫廷的绘画,但他感觉自己失去了艺术上的创作自由,并招致大臣和宫廷画师们的嫉恨,1642年他终于又回到罗马。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都在意大利度过,他在罗马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普桑虽然在艺术上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艺术的传统,但并没有师古不化,他仍然是一位颇有独创性的画家。他创作了大量风格典雅清新的主题性绘画和肖像画,他的风景画有着浓郁的抒情味和传奇色彩,不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他始终坚持理性的创作原则,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采用了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艺术反映社会矛盾,由此决定了他艺术的积极意义。

  普桑的著名作品《阿卡迪亚的牧人》也是在罗马完成的。“阿卡迪亚” 是古希腊中部的一个城邦,被文艺复兴的诗人描写成理想的世外桃源。画面上蓝天明净,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四个牧人在宁静的旷野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古希腊文字的墓碑,碑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这里的“我”指的是“死神”。铭文可以意译为: “即使在最幸福的理想之国,死亡也不可避免。” 左侧的一位牧人在低头沉思,似乎正品悟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鲜明的色彩。从人物形态到衣纹样式都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雕塑痕迹,普桑将她塑造为美好人生的象征,给人以慰藉感。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哲理性绘画,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以及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普桑在呼唤人类的良知。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罗马一直是欧洲美术的中心。各国的艺术家如朝圣者一般来到这里向大师们顶礼膜拜。由于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艺术对法国绘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普桑的作品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虽然普桑一生的大部分岁月都在罗马度过,但在法国也受到极大推祟,他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在他去世之后,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出现了被称为“普桑主义”的学派。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普桑就不愧为“法兰西绘画之父”。

 

CopyRight 2023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