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文学史诗《法兰西组曲》

2018-11-07法国文摘 0cnfrance2017

法广中文网记者  安娜

“1940年的某个夏日夜晚,德军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弹。整个巴黎都醒了,法国一分为二,两百万法国人如潮水逃向乡间。上流人士贝黎刚家族一家人、自视甚高的作家寇特、小职员米修夫妇以及被徵召的儿子尚-马黎、与情妇纠缠不休的银行高层柯本,以及视美的东西如命的收藏家查尔斯,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没人抵挡得了时代的浪潮。人民遭政府遗弃,德军不分城乡、铺天盖地进驻法国每个角落。”

今天要读的是被誉为“改写二十世纪文学史,跨世纪文学史诗《法兰西组曲》”。这部书的中文版由台湾的联经在两年前推出。
 
本书的作者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生於乌克兰的首府基辅,犹太裔出身,因俄国革命之故,1917年全家逃离俄国,后迁徙至巴黎定居,18岁起开始以法文写作。处女作《大卫.高勒德》在巴黎一经出版即声名大噪。同年,生下大女儿丹妮丝(Denise Epstein)。紧接著1930年出版的《舞会》(La Bal)同样轰动。1937年,她的小女儿伊莉莎白(Élisabeth Epstein)出生。二次大战欧洲战场全面开打,1940年,内米洛夫斯基的作品因为血统问题被迫停止发行。同年,她随著法国境内的逃亡潮逃到伊希-主教镇附近。1941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遭法国警察逮捕,1942年夏天于奥斯威辛集中营遇害,她的先生随即也因犹太身分被捕,在毒气室裡结束生命。他们的大女儿丹妮丝当时年仅13岁,逃亡时始终带著一只箱子,里面装了母亲所遗留的珍贵纪念物:内米洛夫斯基最后的手稿,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法兰西组曲》。
 
1942年夏天,刚写完第二部《柔板》的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毫无防备地遭到法国警方逮捕,后送往外籍犹太人士集中管理处,在她先生以及所属的出版社等亲人好友四处奔走下仍旧营救无效。有呼吸道疾病宿疾的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於1942年8月17日因伤寒逝於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证实死於毒气室,不久,她的先生也在同年遇害,他们身后留下一双分别为13岁、5岁稚女:丹妮丝与伊莉莎白。两姐妹经由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密友也是作家的朱莉.杜蒙协助,带著母亲所遗留的皮箱四处辗转躲藏,裡面除了个人遗物,另存有一本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生前最后的笔记。写在笔记本裡的《六月风暴》、《柔板》两章遗稿,在沉睡半世纪后,由大女儿丹妮丝.艾普斯坦加以编辑整理。整理期间,由于字跡微小难辨,再加上笔记所写之事皆是1940年代逃亡潮的人事物,一度无法确认是日记还是小说,直到看见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小说“两字的亲笔注记,2004年,收录了〈六月风暴〉、〈柔板〉两章的《法兰西组曲》终於公开出版。
 
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逃难中不放弃写作,以及作品本身对世局、人性异常冷静的清晰观点,《法兰西组曲》出版后,创下全球总销量超过250万册的销售热潮,长据亚马逊网路书店、纽约时报等指标性畅销书榜前茅。
 
与二战后大热题材的伤痕文学不同,依蕾娜.内米洛夫以身处战争当下的「特殊位置」,近身写出当时的时代氛围跟人性善恶,其根植於俄国小说说故事传统的深厚实力,让《法兰西组曲》被誉为是最贴近二战时期的真实之作。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评论称本书为“揭示复杂人性的经典之作”。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