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法国出版新图书一览

2018-11-07法国文摘 0cnfrance20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1983年,法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索莱尔斯出版名为《女人》(Femmes)的小说,引起评论界聒噪一时。二十年后,年过七旬的他再次将自己的智慧和情感贡献给了女性,这一不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中都不朽的群体。在这本名为《女性肖像》的新书中,作者用颂赞的语调将他生命中的缪斯们一一呈现,其中自然包括了他长久以来的精神伴侣多米尼克·罗兰,和他博学多识的妻子,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美国女演员格伦·克洛斯,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切奇莉亚·巴托莉也同样“榜上有名”。
 
   虽然《费加罗报》(Le Figaro)对这本新书并不买账,认为其“自命不凡,令人生厌”,其他评论界同仁则给出了相对宽容的评价,甚至不吝赞美之词:“我们绝对可以相信索莱尔斯,他的观察,他的勇气,他的措辞,他的耐心,他的魅力。他活泼,精准,有趣……本书的节奏充满诱惑性,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征服的乐趣,以及爱情所独有的幸福。”
 
   畅销书作家查尔斯·丹齐格近年来在法国风生水起。集小说家、诗人、评论家等身份于一身,他仍旧不断通过文字向世界证明,最符合他身份的描述应当是——具有精英主义倾向的书痴。
 
   对文学史和西方经典的稔熟,使得《论名著》成为了一部天马行空又相当扎实的作品。在《为什么读书》(Pourquoi Lire 2010年)后,他再一次通过小众化的阅读方式,试图接近那些端坐在文学殿堂中央的伟大作品,并向寂寞的西方正典致敬。从彼得拉克到薄伽丘,从拉辛到普鲁斯特,从王尔德到莎士比亚,名著以何成为名著?在其背后,是否拥有一套程式或规律?如何判定一部作品是否能够名垂后世?在当下是否还有大师级的作品诞生?面对这些大而泛的“斯芬克斯之谜”,丹齐格拒绝用美学或者历史学的观点做出简单的解答。他有意识地远离,甚至毫不留情地贬斥粗鄙的大众审美。而他自己,凭借一支“销魂的笔”,盛赞只属于伟大作家的孤独。媒体人出生的丹齐格相当能侃,却侃得相当高雅,着实是一项令人叹服的本事。
 
   按照《世界报》(Le Monde)的说法,只要雅思米娜·雷扎出新书,就是一次不小的文化事件。曾经凭借着处女作《葬礼后的对话》(Conversations après un enterrement,1987年)获得法国戏剧最高奖项——莫里哀奖,雷扎早已经在1990年代成为了蜚声世界的剧作家,其作品《艺术》(l'Art,1994年)至今还在全世界的剧场里常演不衰。在小说领域,她也从来没让人失望。
 
   其新作《欢愉之乐》是一部独白体的小说,书名取自《马太福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作品的行文却充满了博尔赫斯式的狂想。小说共分二十一章,几乎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18位主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悉数登场,用略带歇斯底里的语调讲述两性关系中种种恼人的事件,探讨婚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灰色地带。每一章都是精彩的人物速写,准确却又丰富。主人公们微不足道的小事层层叠加,有关生活的核心问题亦呼之欲出:爱情,时间,死亡,诚实,忧郁……如此种种宏大的议题,都能在《欢愉之乐》澎湃又不失幽默的文字中找到栖身之处。不经意间的荒诞遣词造句,加上一以贯之的颓唐风格,使得雅思米娜·雷扎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女版贝克特”的称号。新书出版不足一月,就已经以3万本的销量登上法国图书畅销榜第二名的位置,其热度和品质可见一斑。
 
   和流行于20世纪的忧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一样,倦怠症是一种诞生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病症。在他的新书《筋疲力尽的世界》中,年轻的哲学教师帕斯卡尔·谢博试图向读者阐述为何这种病症会在21世纪滥觞肆虐,在生理和心理上将男男女女都投入充满绝望的深渊。
 
   作者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追溯了这种新世纪(9.67,0.17,1.79%)病症的来龙去脉,并将其置于哲学的范畴中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倦怠症表征着后现代社会的失序状态——对利益的饥渴,科技和个体间的冲突,使得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苦苦挣扎,徒劳地追逐他人的首肯,逐渐丧失了平衡感。揭示了令人沮丧的现实后,帕斯卡尔·谢博似乎并不允许他的读者一味地臣服于此病,并无休止地消沉下去。不管如何,他都希望这能成为一本有关“斗争”和“希望”的书。尽管情况不容乐观,作者依旧在书的结尾部分指出改变的可能性,为接下来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中国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它和共产主义领导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是否带动着民主化的进程?这些问题自新千年伊始就是知识分子们争论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在持续追踪了中国社会转型四十余年后,法国汉学家白吉尔重新回到了她所关心的领域,用三百余页的篇幅检视现代中国政体。在书中,她详细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以及它是如何利用市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对国家面貌进行新一轮的塑造。
 
   曾经著有《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孙逸仙》,《上海史》的白吉尔是当代法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在新书中,她由历史投射当下,由经济铺陈政治,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敏锐的观察剖析中国社会现状。在她看来,中国的执政党也不再单一地从意识形态中寻找合法性,而是转向致力于经济发展,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期获得更为广泛的民众支持。这种新形势能否得到持久的发展?它又是否会形成一种普世范本?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均有着墨。
 
   十九世纪末,在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有力的统治下,奥匈帝国繁荣发展,维也纳成为世界的中心。黄金时代的维也纳在政治、科技、文化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多元化,自由化的风气下,一大批犹太人来到维也纳,这其中更包括了后来文化界的执牛耳者,譬如弗洛伊德、茨威格、舒伯特、菲利普·罗斯。
 
   在这部激情充溢又体例完整的著作中,德国专家雅克·勒李德重新唤醒了那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彼时犹太复国运动,社会主义思潮正在掀起轰轰烈烈的热潮。然而在满怀深情的同时,作者也忧虑地指出,黄金时代的维也纳一度是反犹运动滋生、沉淀的巢穴,大批犹太人在这个曾经接纳过他们的城市中遭受荼毒。这股极端的风气也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快报》(l'express)认为该书“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了充满诱惑的维也纳画卷,亦翔实地描绘了犹太人在现代化之都的坎坷命运,剖析了欧洲从和谐的民族融合,到日益加剧的排犹运动的蜕变过程。”


   奥诺雷·德斯汀·道弗斯出生于1901年,是法国中北部埃松省一个伯爵家的后代。22岁时加入法国海军,服役于迪尤肯号巡洋舰。1930年军衔升至中尉。1940年6月,法国在二战中向德国投降,彼时,仍旧在坚持抵抗的奥诺雷和他所在的小分队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亚历山大港。秉持着一腔爱国热情,他拒绝接受维希傀儡政府,并想方设法取道法属索马里兰,辗转到了英国,并在戴高乐的指挥下,继续抵抗。1941年1月,他回到南特执行任务,不幸被捕,当年7月被德国人处决。
 
   《一心向生:1923-1933年旅行纪事》便是这位法国民族英雄早年的日记集,记录了他跟随迪尤肯号两次游历世界的经历,所有内容均为首次面世。从法国土伦,经香港、上海、开罗、吉布提,最后到达埃及的塞德港,他在全世界的海洋中任意穿梭,探索未知的疆域。值得一提的是,奥诺雷·德斯汀·道弗斯还是圣埃克苏佩里的表兄,而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小王子》的作者。奥雷诺受过良好的教育,好奇心旺盛,又是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在一路旅行中,他将所见所闻通过速写绘图和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构成了回溯其历史的宝贵资源。遇害牺牲后,这本旅行笔记一直由其妻子封存保管,她将其视为爱人最为珍贵的遗物,一直不肯出版发行。直至今日,它才在奥雷诺子嗣的授权下正式出版。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