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市民文学的样式

2018-11-07法国文摘 0cnfrance2017
法国广播电台中文网

从中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市民阶级在法国产生并不断壮大,它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反映市民阶级生活和斗争的市民文学便应运而生。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对法国乃至欧洲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英国诗人乔叟,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戏剧家莫里哀、小说家巴尔扎克,都曾採用中世纪法国小故事的题材。

市民文学的样式之一是“小故事”。这是一种短小的故事诗,内容都为滑稽逗笑,故又称“笑话”。平均篇幅约数百行,通用八音节诗句,表现手法比较简单。从12世纪末叶到14世纪初,盛行约两个世纪。从现存的150多篇看来,绝大多数产生于法国北部地区。作者是街头的演唱者。题材来自社会中的轶闻趣事,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在嘲讽中也表现了市民阶级对现实的不满。

故事诗《农民医生》讲一个农民经常打老婆,正巧公主的喉咙被鱼骨卡住,国王下令寻找名医,他的老婆就说自己的丈夫是名医,只是需要拷打才肯承认。农民于是被屈打成医,进宫后灵机一动讲了个笑话,使公主笑得把鱼骨喷了出来,农民因此成名,发了大财。这个故事通过农民来表现小市民的心理,后来莫里哀在他的喜剧《打出来的医生》里就採用了这个题材。

韵文故事把教士和骑士作为讽刺的对象。在《吃桑椹的教士》里,教士站在驴背上摘桑椹吃,嘴裡说着:“上帝,可别有人喊‘吁’啊!”结果驴听到‘吁’就跑了起来,教士跌倒在荆棘丛中头破血流。对于市民本身的缺点,这类故事除了经常嘲笑戴绿头巾的丈夫之外,有时也起到教谕的作用。例如《撕开的鞍褥》写一个市民把财产都给了儿子,自己却被赶了出来,只得向儿子要一条被褥御寒。儿子让孙子到马厩里去拿一条垫马鞍的褥子,孙子却把它撕成两半,给了爷爷一半,留着另一半将来给父亲用,使父亲深受教育,一家人重归于好。

从亚当·德·拉阿勒在1276年创作和上演的“叶棚剧”开始,市民戏剧逐渐有了戏剧独白、道德剧、笑剧、愚人剧等多种形式,但是直到百年战争之后的15世纪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产生了擅长表现人情世态的笑剧,保存下来的有150部,其中最着名的是《巴特兰律师的笑剧》。笑剧符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只要能演得逗人开心,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都在其次,所以笑剧的内容大多是尔虞我诈、互相作弄,不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批判的意义,例如《巴特兰律师的笑剧》就讽刺了司法的不公。

市民戏剧也很发达,它以表现世俗生活和富有喜剧性为特点,与宗教戏剧相对立。皮卡第地区的阿拉斯城是法国喜剧的摇篮。最早的市民喜剧作家是阿拉斯人亚当·德·拉阿勒,他创作有描写一对牧羊青年挫败了骑士的干扰而维护了纯洁爱情的《罗班和玛丽蓉的故事》和表现各种城市生活场面的“叶棚剧”。市民戏剧在百年战争期间没有多大成就,进入15世纪以后才得到充分发展,并确立了多种样式。戏剧独白原是对传教士佈道的滑稽模彷,后成为世俗的独脚喜剧,代表作有《巴尼奥莱的自由射手》。劝诫剧是劝善惩恶的戏剧,人物通常是隐喻的,或是拟人化了的抽象事物,篇幅比较冗长,流传下来的有65部。闹剧以表现人情世态为特长,风格诙谐、泼辣。现存150部,最重要的是《巴特兰律师的闹剧》,写律师巴特兰欺骗布商,手段高超,最后却败在聪明的牧童手下。另外如《两盲人》、《蛋糕与馅饼》等则趣味庸俗。愚人剧内容常涉及时事和政治,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和讽刺比较广泛、 尖锐。皮埃尔·格兰戈尔的《愚人王子》是这类戏剧的代表作。

市民文学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抒情诗,代表作家为吕特伯夫和维庸。市民抒情诗同民间诗歌、特别是谣曲关係比较密切,同时也受骑士抒情诗的影响。13世纪,市民抒情诗获得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吕特伯夫这样的抒写下层人民苦难的诗人。经过百年战争的摧残以后,市民抒情诗在15世纪中叶又一度活跃,产生了中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维庸。15世纪后期,乔治·沙特兰、让·梅尔希诺等“修辞学派”诗人追求晦涩的寓意,玩弄文字游戏,把市民抒情诗引入歧途。

吕特伯夫是一个贫穷的行吟诗人,他打破了英雄史诗为贵族歌功颂德、骑士抒情诗吟唱风雅之爱的传统,首先用诗歌诉说自己的贫困,反映城市贫民的困境,从而成为第一个市民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一反慷慨悲歌或柔情缠绵的俗套,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悲惨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吕特伯夫的穷困》里,他哀叹“我没有被子也没有床……一张稻草床不是床,我的床只是稻草”。他讽刺权贵、同情穷人,针砭时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弗朗索瓦·维庸虽然上过大学,成为文学学士,但很早就染上了盗窃的恶习,而且还杀过人,因而经常坐牢,甚至被判处过绞刑。在《小遗言集》和《大遗言集》里,他以玩世不恭的口吻嘲笑世上的一切,抨击达官贵人,感叹人间的不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最后他被逐出巴黎,不知所终。

吕特伯夫和维庸的诗歌,形成了不同于中世纪诗歌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是由赤贫和牢狱生涯造就的杰出诗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没有弟子或追随者,长期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才被浪漫派尊为法国抒情诗的先驱。

值得提到的是,庇护过维庸的查理·德·奥尔良,是一位与维庸齐名的抒情诗人。他的父亲是公爵,儿子是国王,然而再也没有比他命运更坎坷的王公了。他13岁娶公主为妻,婚后一年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被暗杀。他22岁时在战斗中被俘后押到英国,关了25年才被用重金赎回。在此期间,他只能写诗寄託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和平的嚮往,他的抒情诗达到了抒情与寓意水乳交融的境界。

与吕特伯夫和维庸相对应的,还有一批为王公贵族效劳的诗人。他们虽然不愁衣食,但是命运变幻无常,又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藉助寓意和隐喻来发泄不满,利用修辞来掩饰他们的本意,由此产生了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它们形成了中世纪诗歌与七星诗社之间的桥樑。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