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菁霞博客
2009年12月6日,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两位获奖者张祖建和马振骋分别从美国加州和上海远道赶来受奖。事后,张祖建说起当时一个有趣的场景:当他上台时,台下有学生低语:“怎么又是一个秃头哇!”“唉,他们怎么能理解,海外游子虽无周杰伦之酷,此刻重返北大,心情是难以言传的激动呢”?
张祖建现为美国北加州莱尼学院终身教授兼外语系主任。1984年,他从北大法语系硕士毕业,和所有经历那个动荡年代的人一样,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986年,张祖建赴美读博士,自到美国第三天上课堂开始,20多年来,他辗转于美国四个州和法国巴黎的大学之间,以教授法语和汉语为业。因为教学内容多限于基础语,张祖建感觉很不过瘾,而这,也成了他后来从事理论著作翻译的原因之一。
这次因为翻译“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丛书中的《面具之道》而获奖,张祖建感觉很意外。甚至在赶来北京的路上,他还不能确知自己是否得奖的事实。2004年,在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李幼蒸先生的推荐下,张祖建参与《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翻译工作。文集共14本,他独立翻译了其中三本:《结构人类学I-II》和《面具之道》;与人合译《人类学讲演集》;担任《列维-斯特劳斯传》的审校。其中《结构人类学I-II》两卷近90万字,花的工夫最大。按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计划,《面具之道》的翻译原是由另一位译者承担,后来原定译者撂挑子,出版社又着急出齐这套文集,所以请张祖建接手,关键时刻他当了回“救火队员”。书出版时正逢法国大使馆设立傅雷翻译出版奖,时间的巧合等因素加起来,张祖建认为自己这次获奖多少有点“阴差阳错”。
“……他知难而进,凭借对语言的高度把握和对知识的深深尊重,很好地传译了一位伟大的人类学家的研究思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思维缜密,联想丰富,集知识、分析与文学想象为一体的美妙世界。他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为其他译者攻克了不少难题,提供了难得的借鉴。他被美国的现代氛围包围,却捍卫了法国文明;虽然身处异乡,却保持着对汉语的深深眷恋。”评委会主席董强宣读的这段颁奖词令张祖建有点“受宠若惊”。“也许他们考虑到,我这些年翻译的理论著作加在一起有点价值吧”。
张祖建曾经当过8年钢铁工人。从那个时期开始,他开始尝试翻译,曾经为首钢和农科院情报所翻译过技术资料。一面要干好工厂的活,翻译常常是在下了夜班以后的业余时间做。回首往事,张祖建并不觉得多么苦,文革期间一大批自学外语,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大都如此,他的情况并非孤例。张祖建翻译理论著作是后来的事,其时他已身在异国。1996年在巴黎高师教书期间,老同事罗芃教授邀他参加北大《法兰西思想文库》的工作。由此,张祖建开始了第一本理论著作———克罗德·海然热的《语言人》(1999年由北京三联出版)———的翻译。
从此,张祖建一发而不可收。这些年,他陆续翻译了罗兰·巴尔特、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徐丹、约翰·迪利等人的多部学术著作,总计约三百万字。张祖建归结做理论翻译的缘由,一是自己有这方面的兴趣,想用学到的知识为国内文科理论的译介做点贡献,此外是正逢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大潮和朋友们的鼓励引介。
在翻译列维-斯特劳斯、德勒兹和巴尔特作品的过程中,张祖建深切地体会到前者与后两人大为迥异的文风。法国哲学家往往笔走龙蛇,天马行空,“潇洒倒是潇洒,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又不愿对不起读者的译者来说,查考起来挺费事的”。但列维-斯特劳斯不同,这位结构主义大师更像一位课堂上的教师,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从不唬人。所以,在原文理解上,张祖建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仅用了三个多月业余时间就完成了《面具之道》的翻译。
“我希望我的译文能够把他的文理文风忠实地展现给读者”。作为学者,列维-斯特劳斯始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一扫学术著作枯燥、呆板的语言方式,以丰富、饱满的新叙述语体,为人类学赋予了诗学的性质。当年《忧郁的热带》甚至令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大为挠头,若非其文体因素,斯特劳斯差一点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但更多的学术著作,语言和理论一样艰深。张祖建认为国内这类著作的翻译,在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转译上有点杂乱。西方语言因为互通性很强,翻译难度比汉西互译要小得多。加上国外往往有基金会和出版社从事独立、完整和专业化的策划和操作,大量的、及时的译介也保证了欧美对彼此思想界的发展了如指掌。他希望国内翻译出版界能够搭建起同样开放、稳定的架构和平台。
至于术语的转译,以及当前国内为很多人所诟病的翻译质量问题,张祖建认为翻译界应当建立畅通的渠道或者平台(例如利用互联网),开展批评和讨论,同时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鼓励优秀译品。“如果有专业人士、译者和读者的共同参与,会有助于充分理解和澄清新的概念乃至理论,促进淘汰不恰当的译名和低劣的译作,使好的或更好的译名译作获得普遍接受。此外,为求新而轻易改动约定俗成的译名似乎不是可取的做法,因为名(译法)与实(语义)已经挂钩之后,任意改动会引起混乱。”尽管译者并非都以挣钱为目的,他不认为行政规定稿酬标准和买断式做法有利于全面提高翻译质量。
译事艰难,但其中的快乐也是非经历此境的人所能够体会到的。在一次媒体访谈中,张祖建勉励初涉翻译的年轻学子“尽管死磕,必有所获”。而他自己,在匆匆的归国之行后,又投入了异邦忙碌的教学和翻译生活中。“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今后要加倍努力,为中外文化交流乃至中国文科理论的建设尽一份心力”。
上一篇:法国傅雷翻译奖得主-马振骋
下一篇:法国电影《时差》。。。
CopyRight 2024 | www.cnfr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