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会腻 法国阅读量逆势成长
2018-11-07评论观察 0cnfrance2017
中央社 巴黎记者:曾依璇
巴黎地铁车厢警示音响起,门要关了,一名男子在最后一刻冲上车,选了门边的位置坐下,接着从斜背包裡拿出的不是手机,而是畅销作家布西(Michel Bussi)的悬疑小说,读了起来。
在巴黎地铁和长途列车上,虽然也有滑手机的乘客,但像这样捧着书读的人也并不少见。
在这个连幼儿都开始使用平板电脑的时代,似乎很容易导出书市惨澹的假设,但在法国不然。对许多人来说,只在社群网络或媒体浏览稀奇古怪的文章,还远远不能称为阅读。
根据民调机构易普索(Ipsos)今年3月替法国国家图书中心(CNL)所做的调查,即使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普及率高,法国人仍越来越喜欢阅读,去年平均每人读了20本书,比2015年的16本增加不少。
这20本书,包括17本纸本书和3本电子书;虽然将近7成的法国人习惯只读纸本书,但也有多达22%的人两种都读。
调查显示,法国人阅读的动力首先来自增长知识,其次才是消遣、转换心情和放鬆。
探究法国人的阅读类型,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其次是实用类书籍和漫画。另外,童书和个人成长的书籍销量近年也显着增加。
调查还发现,法国人喜欢看书,只恨时间不够。6成的读者说,若他们每週能多一天假日,除了与朋友出游外,最想做的就是看书,甚于逛博物馆、看电影或看电视。
法国读书风气盛行,可从阵容庞大的文学奖窥见一斑。
每年开学后的秋天到初冬时节,通常书店生意特别好,除了因为学生要根据课程书单买书、一般人要准备年末赠礼外,也因为重要文学奖项大多集中在10月、11月揭晓。
这些奖项包括龚固尔奖(Prix Goncourt)、龚固尔高校生奖(Prix Goncourt des lyceens)、费米纳奖(Prix Femina)、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emie Francaise)、芮诺多奖(Prix Renaudot)、同盟奖(Prix Interallie)、梅迪奇奖(Prix Medicis)。
出版社会替得奖的书加上一条红色书腰,以白色字体写上奖项名称,此外不会有其他令人眼花缭乱的「名人推荐」。
无论是哪家出版社出品,这条书腰看起来都差不多朴素,没有特别的美术设计,但对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选书参考,对刺激销量很有帮助。
根据费加洛报(Le Figaro)的例子,作家萨尔瓦伊尔(Lydie Salvayre)的作品「不哭」(Pas pleurer,暂译)上市后,一开始只卖了6000册,获得龚固尔奖后,很快就增加到23万册。
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GfK)估计,2010年到2014年,获得龚固尔奖的书平均可卖39万5000册,是最能吸引读者掏钱的奖项;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作品平均可卖22万500册;获得芮诺多奖也可卖到17万8000册。
这不仅显示文学奖对读者而言有足够的公信力,读者信任得奖作品必然值得一读,也意味一本好书在法国同时叫好叫座,是很普遍的现象。
法国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在耶诞节赠书为礼的习惯。流行的耶诞礼物不只有玩具、服饰、3C产品,还有书,尤其是得过奖的书,每到年底,媒体总会推出一张礼物书的建议清单。
近年最受法国读者喜爱的当代作家包括穆索(Guillaume Musso)、多奥米森(Jean d’Ormesson)、李威(Marc Levy)、诺东(Amelie Nothomb)、伍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等,台湾也多有译本。
时事也常有助于刺激书籍销量。巴黎连环恐怖攻击后,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于1964年写成的「流动的飨宴」(A Moveable Feast)突然热卖,人们藉由重读经典,再度肯定巴黎这座伟大城市的价值。
又如伍勒贝克2015年上市的小说「屈服」(Soumission,暂译),描绘一个穆斯林总统治理下的法国,在法国人热烈讨论移民融合和政教分离议题的社会背景下,同样畅销。
时至今日,无论自愿或迫于工作,人们的生活已很难离开电脑和手机,但或许是出于反弹心理,让法国人的阅读量逆势成长。
一名巴黎居民说,「从上班、上学时用的电脑、通勤时玩的手机,到回家后看的电视、週末去的电影院,视线好像只是在大小不同的萤幕间来回移动,久了也会厌倦,我们还是需要真正的阅读」。